Translate

2014年2月21日 星期五

太上感應篇(第一集)蔡禮旭老師

太上感應篇(第一集)蔡禮旭老師

蔡礼旭老师: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(1)

蔡礼旭老师: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(1)

宜憫人之凶,樂人之善



宜憫人之凶,樂人之善

應該憐憫他人因作惡所招得的凶禍,讚歎他人因行善所獲得的福報。何龍圖先生說:「凡是剛開始作惡,只因一念之差,未必無法勸導禁止;縱然惡事已造,仍有一股清明善念,未必無法救助化解。世人每每像仇人似的拒絕他們,他們雖想改過而不可得,這真是悲哀。」善是人人都喜歡得到的,但人往往妄自分別。在高位的人只想著善事要由自己來做,卑微的人也不希望善事都讓給別人去做,甚至捏造不實的言詞來詆毀,暗中設計敗壞他人的美德;這只是徒然敗壞自己的良心,對他人有何損傷呢﹖殊不知,人有善念善事,我若是能夠激勵、勸勉、讚揚他,使他的成果能夠更圓滿,功德行持更充足,那麼別人的善行也就是我的善行,這樣便是無窮盡的功德。

【故事】于令儀在晚上抓到盜賊,原來是鄰居的孩子。令儀說:「你是因為貧窮所迫罷了!我現在給你一萬資金來謀生,以後不要再做壞事了。」正當小偷要離去時,令儀又把他叫回來說:「你家裡貧窮,在深夜背著錢回家,恐怕會被巡邏的人責問。」於是留他到天亮後再回去。這件事情他始終都沒有跟別人說過。後來他的子孫相繼考中進士,大家都說這是他憐憫、勸導、感化惡人所得的果報。

濟人之急,救人之危   

幫助他人的急難,救助他人的危困。他人患難顛沛時,若能善用一言解救,這種功德,上可資助祖先,下能庇蔭兒孫。」「推倒與扶持,一樣都是用手;陷害和讚歎,一樣都是用口。寧可用扶人的手,不要開害人的口。若能依照這句話去做,前程自然就會長久。」

【故事】有一個段廿八,囤積米糧有數十個倉庫之多,遇到荒年的時候,就想要提高價錢。官府派人向他借糧賑災,他也答應了。到了隔天早上,他看到飢民聚集在門前等候,卻又後悔而不肯發放;正當眾人不停喧嘩時,他就和家人關上門,拒絕外人進入。忽然天上風雨大作,把他的米糧都吹散在大路上,各種色澤的米都聚集在一起;飢民爭相取走,段廿八則被雷電擊斃。

見人之得,如己之得;見人之失,如己之失

看見別人有所得,就如同自己得到一樣高興;看見他人有所損失,就如同自己損失一樣難過。現在的人見到別人的得失,不能看作是自己的得失,這只是由於一片私心為著自己,希望得到而害怕失去,便動了惟恐別人得到,寧可使人失去的念頭。起初還只是為了利己而已,後來漸漸變成妨害他人。然而妒忌成功、樂見失敗,這與他人之事又有何關係呢?只是徒然敗壞自己的心術,而種下惡因傷害自己而已。

【故事】薛瑗在東周燕國當宰相時,不能平心待人,卻妒忌他人之所得,歡喜別人有所失;不願推薦賢能,並且還心生嫉妒,使他人不得上進。結果他有一個兒子死在監獄裡,其餘的都變成殘廢。薛瑗向孔子的學生子皋說明此事,子皋就教他《中誡經》;薛瑗非常後悔,發誓力行經中的教誨,最後保住了一個兒子。

不彰人短,不衒己長

不要張揚別人的短處,不要炫耀自己的長處。別人有了缺點,就像是聽到自己父母的名字,耳朵可以聽,嘴巴不能講。然而嘴巴本來就不可以說人短處,而耳朵也不願意聽聞,那就更好了。大概說來,誰沒有缺點,如果予以張揚,就不免傳播開來,這就會降低他人的聲望,更會使他操守墮落,這種罪過應該歸誰呢?如果不是肆無忌憚的小人,就絕對不會去做的。自己若有長處,應該像擅長經營的商人,能夠深藏不露最好;如果露了出來,那就會有危險。人一生必定都有他的長處,重要的在於韜光養晦、涵養德性、日新又新,然後才能成就德行。

【故事】唐朝永淳年間,盧照鄰、駱賓王、王勃、楊炯等四個人,都因為工於文章而享有盛名,人們都希望他們將來都很顯貴。當時裴行儉看見以後說:「讀書人想要有遠大的成就,首先要看他的器度和才識,而後才是文學或藝能。王勃等人文章雖然好,卻是浮躁淺薄,沒有深厚的涵養,這哪是享有爵祿的才器。楊炯的個性稍微沉靜,如果能夠善終就算是幸運了。」後來果然如他所說。

遏惡揚善

阻止惡行,讚揚善行。大凡人們所作的惡事,並不是天性如此,只是習慣已經染得很深,混亂錯雜而無法挽救。有的明知故犯,有的不知而誤為,當推論行為之形成時,已經造成彌天罪業;追究其開始,只是因為一念之差。然而在寂靜的夜晚,靜心體會,每個人都具有天理良知,當開始走錯路,惡念開始萌生時,應該苦口婆心地提醒,竭力來阻止他。只要是人,誰會沒有良心,只要知道了,誰不想改惡向善?即使不幸已經造了大惡,我如果能夠至誠地予以感化、遏制,他的善心未必不會生出來,即時洗除千千萬萬的罪業。

【故事】虞舜在雷澤湖邊,看見捕魚的人互爭深潭魚群多之處,而年老體弱的人都在急流淺灘處捕魚。他心裡很難過,也去參加捕魚。每當看到爭奪的人,就掩蓋他們的過失不談;看見較為謙讓的人,便會到處宣揚並且效法。過了一年,大家都把深潭魚多的地方相互禮讓。舜稱讚人家的善行,只是以能讓人歡欣鼓舞的心意而已,所以他的善量是無窮的。

推多取少

把較多的部分讓給他人,自己則取較少的部分。兄弟之間的情義是屬於天倫,錢財則是身外之物,更是應該推讓。《佛遺教經》說:「多欲的人,因為多求利益,痛苦煩惱也多;少欲的人,無所貪求和欲望,就沒有這種憂患。人若想脫離痛苦煩惱,應當靜觀知足;而知足的方法,就是能得到富樂安穩的地方。知足的人,雖然是躺臥在地上,也非常安樂;不知足的人,縱然是處於天堂,也不會稱心。」由此可知,人如果能夠推多取少,自然心地平坦,面對外境都不會受其侵犯擾亂,而常常能夠知足。

【故事】慈溪有兩位非常要好的朋友,甲受聘在一個學館教書,酬金九兩;乙受聘到另一個學館,酬金六兩。甲高興地說:「我們明年都沒有後顧之憂了。」乙卻說:「兄台只有大嫂在家,九兩已經足夠了;小弟有父母需要奉養,六兩還是不夠。」甲說:「那就這樣好了!」於是就把自己分配到的學館讓給乙,自己則到乙館。當甲到達學館後,在床下撿到一本破舊的書,裡面抄有外科的藥方,學生說那是以前的老師所留下來的。冬天回家時,看到幾位穿著講究的僕人倉皇叩問:「這裡有沒有外科醫生?」詢問之下,僕人說:「我們主人從福建調到山東任布政使,忽然背上長瘡,痛苦得幾乎快要死了,已經有三天了!」甲想到前陣子得到的藥方,正好可以治療這個病症,因此就隨著僕人前往,照著藥方用艾草熏灸,果然痊癒了。布政使非常高興,以一百金酬謝他。兩人談到因為讓館給乙而得到藥方之事,布政使大加讚歎褒揚。剛巧慈溪縣令是他同科中試者的姪子,就為他大力保薦,因而進入縣學當生員。

受辱不怨

受到侮辱也不怨恨。侮辱到來時,應當捫心自問,如果是因自己而起,就應該接受侮辱;如果錯在別人,侮辱本來就不應該有,侮辱到自己,也等於沒有受到侮辱,不但不應當怨恨,實在沒有怨恨的理由。自古以來,凡是具有大智大勇的人,必能忍受小恥小忿,有這種氣度才能任大事、成大功,這哪是心胸狹窄、見識淺薄者所能了解的。
【故事】江陰有一個夏姓富翁,當他正與客人下棋時,忽然有一個人大吼大叫地跑過來說:「我只是欠你利錢二兩銀子,為何你每天都命令家人來逼我。」夏翁還來不及回答,這個人就破口大罵,並且推翻桌子,攪毀棋局。夏翁笑著說:「你想免除利錢嗎?」就拿起筆寫了免付利錢的字據給他,那人急忙道謝離去。客人非常讚歎他的盛德。夏翁說:「忍為眾妙之門!大凡處世待人接物,如果有人以橫逆加在我身上,就像是走在荊棘中,只能慢慢地走,緩緩地解除荊棘,那些荊棘又有什麼值得發怒的;又像是虛舟撞我、飄瓦打我,我若能不動心,那這個怨氣便能解開。況且這個人面貌凶狠、言語激烈,必定是有備而來,恐怕會把他激成意外事故,所以就寬免他。」到了晚上有人來報,說這個人死在廁所。細問原因,方知這個人因為被債務逼得沒有辦法,才事先服毒前來,想要藉機詐財;因為感謝夏先生的寬免,不忍心詐害,所以急著回家找糞青解毒,但藥性突然發作,已經來不及解毒了。夏翁聽後對天拜謝,人人對夏翁都感到敬服。夏翁若非平日修養有素,消除了心中的火氣,在關鍵時刻怎能把持得住。忍辱固然是修身的重點,然而其次的守富要訣,也是在於學會吃虧而已。

受寵若驚

得到過分寵愛的待遇,感到非常意外,而不知所措。受到他人恩寵,雖然是分內所應得到的,但也要守分知足,有不能負荷,像驚喜又像懼怕的意思。因為福中有禍伏藏,太陽到了中午就開始傾斜,月亮到了盈滿就開始缺損,這是不變的道理。對於君長的恩德,有如天地一般,如果不能實實在在地努力報效,自己心中怎能安寧,那豈不是更可驚懼?

【故事】宋朝的盧多遜,在剛剛出任參政時,衣服和享用就漸漸地奢侈。他的父親面露不悅地說:「我們的家世都是秉持著儒家樸素的操守,你今天一旦富貴,就變得如此,還不知將來會變到什麼地步呢!」盧多遜並沒有聽從父親的交代,最後因事敗亡。

施恩不求報,與人不追悔

布施恩惠,不求回報;贈送給他人後,不再後悔。施人恩惠要求回報,這是貪心還未忘掉;贈送了又後悔,這是吝嗇心還沒有化除。貪吝是君子所不為,《金剛經》說:「修學菩薩行的人,在修法上應該以無貪的心去行布施。」又說:「若菩薩不著相布施,他的福德不可思量!」由此可知,人若能以財物救濟別人,而做到了內不見能布施的我,外不見受布施的人,中不見所布施的財物,這就叫做三輪體空。只要能保持一心清淨,那麼一斗米也可以種下無邊的福報,一文錢也可以消除千劫的罪。如果稍微有希求回報的心,縱然是施捨了萬鎰的黃金,也無法得到圓滿的福報。至於追悔這兩個字,更是人生的大關鍵處,所做的惡事若能追悔,那麼將來的惡念會漸漸停止;所做的善事若是追悔,那麼將來的善念就無從生起。
【故事】從前有一位官吏曾經救過一個人的命,後來這個人漸漸地富裕,而官吏卻變得貧窮。官吏偶然經過他家,這家人都出來拜謝,並且恭敬地留他吃喝。官吏酒酣之際大聲地說:「你若不是靠著我的幫助,那麼妻子、婢僕,以及眼前看得到的東西,哪一樣會是你的呢?現在你富有了,而我卻變成貧窮,這是什麼道理呢?」說完就睡在他家裡。這個人暗自盤算著說:「他希望我回報的心理太過分了,縱然要報答也是無法讓他滿意;若是不報答,災禍必定降臨身上,不如把他殺了。」於是就用繩子把他勒死。

所謂善人

這裡所說的善人。談到善人對善事的實踐,開始於對是非要分辨得清楚,不會有所錯誤,智慧和勇氣都能盡到,最後到達「人我兩忘」的境界,就能使仁慈與忠恕並行。況且善人在立定心志的用意方面,無論對待自己或他人,內心經常存著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五常之德,對於各種品行、操守都能有良好存心,對外的待人處事也能適合時機、兼顧情理,沒有一樣不盡力注意的。這些就算是堯、舜、周公、孔子再來投生,也不會有不同的看法。要如何才能稱為善人呢?因為天心是喜歡行善而厭惡作惡的,人心本來是有善而無惡,但因每每疏忽於習氣和毛病,以致喪失原來的善心,所以應當善則精進、惡則改悔,這樣就可以稱為善人了。

【故事】明朝江西的鄒子尹非常崇信三寶,辛勤地從事各種善事,舉凡救濟別人的患難,或是成就人家的好事,雖然是赴湯蹈火,或在寒冬盛暑,也不會推辭,因此大家都稱讚他是大善人。當他病死之後來到閻王面前,心裡很不服氣;閻王就命令冥吏,將他的善惡簿冊拿給他看。他打開簿冊,就有「名利」兩個大字,凡是一生所做的善事,不是記在「名」下,就是記在「利」下。鄒子尹這時才慚愧而服氣。他醒來後告訴他人說:「請替我遍告世間做善事的人,一定要真誠切實,把心地掃除乾淨。」過了五天就死了。

人皆敬之,天道佑之,福祿隨之,眾邪遠之,神靈衛之

人人都尊敬他,上天也會保佑他,福報官祿會跟隨他,眾邪都遠離他,善神也會保衛他。「人皆敬之」,善心是每個人本來就具足的,只要一觸動便會有所感應。縱然是愚夫愚婦,如果聽到一件善事,大家必定都會稱揚;任憑你是如何窮凶極惡,見到善人也不敢去侵犯。這是因為良心一受到啟發,自然就不能停止。大家都尊敬這個人,一定是這個善人的道德真有可敬之處,沒有一個人不是這樣。

【故事】宋朝的司馬光,當他到皇宮去赴任時,在路上看到的人,都表示歡欣慶幸。隨便走到哪裡,老百姓都聚集在道路上說:「請您不要再回去洛陽,就留下來輔助皇上,使百姓都能過好日子。」劉大諫在朝為官時,天下百姓無不歌頌他的忠心。富文忠公(富弼)騎驢經過天津橋,市民都過來看他,整個城市為之一空。邵康節先生出外遊玩時,讀書人和老百姓看到他,沒有一個人不是急急忙忙地跑向前歡迎他,在匆忙之中,甚至連鞋子都穿反了。

「天道佑之」,天道是無偏無私的,但常會與善人相隨,不必說而能夠巧妙回應,不必召請而會自然到來。只要能夠以誠心去感應,不管是在哪裡,都會得到上天保佑。然而只要自己能夠盡到人事,誠心不間斷,終究能夠感動上天

【故事】宋朝的劉安世,上奏直言分辨朝廷大臣的邪正,又談論到章惇是一個小人,不能任用他。等到章惇把持政事時,劉公即被放逐到很遠的地方,翻山過海,遷移流離,沒有定所。很多人都說劉公必定會死,但是他竟然無事,年紀到了八十歲,不曾生過一天病。當劉公被貶之時,有一個人為了迎合章惇,主動請求去殺害劉公,等他到達劉公所住的地方,正準備動手時,忽然像被東西擊中,而後吐血暴斃。

「福祿隨之」,躬行聖賢之道的君子,言語善、行為善,平和之氣感應所致,自然有吉祥瑞應。《詩經》說:「樂只君子,福祿申之。」就是佳祥會隨著善心而來的理論。

【故事】明朝安徽鳳陽的鄭照,每天都致力於行善利人,有一天晚上夢見到了天府,看到天神為他設了一個位子,說:「你本來是貧寒的命,因為行善,所以命令福祿二神跟隨著你,以後你會坐到這個位子上。」鄭照覺悟,善念更加堅定,聲名更加響亮,所到之處財富不缺,福祿緊隨。子孫富貴繁衍,榮膺官祿,終生如此。後來果然尸解成仙,證得淨慾真人的果位。

「眾邪遠之」,邪正是不能同時存在的,正直所在之處,邪惡自然不能容身。譬如太陽一出來,冰雪自然融化。李吉甫說:「神明喜歡正直,若能守住正直,神明就會保佑﹔妖魔無法勝過美德,如果失去美德,妖魔就會興盛,這是自然的道理。」能夠充塞天地之間的東西就是正氣,正氣如果不缺乏,就能暢行世間,妖怪自然不敢來擾亂。所以有德行的君子,特別注重養氣之學。養氣主要在於治心,若能力行清淨光明,存心真誠,安然心定,妖怪就無所遁形;如果人心曖昧,那就不必問妖怪從何而來,自己的心已經是妖怪聚集之處了,怎麼能夠使妖怪一見就降伏呢﹖
【故事】明朝的景清,有一次要去參加會試,當他途經淳化縣時,借宿在一戶人家,主人的女兒被妖怪纏身。景清借宿在他家時,當晚妖怪竟然沒有來;但當景清離開之後,妖怪卻又來了。主人的女兒問妖怪為何沒有來,妖怪說:「是為了迴避景秀才。」女兒把這件事情告訴了父親,父親立刻追回景清;景清就寫了「景清在此」四個字,叫他貼在門上,妖患從此就沒有了。景清為人忠實剛烈,到今天還為人所景仰。

「神靈衛之」,神與人都是同一個道理,一般人所尊敬的人,神明也會保護他,這就是所謂的︰「道德修養很高的人,連鬼神都會欽服他。」

【故事】宋朝的韓琦,有一次從成德調任中山,正當經過沙河時,在前引路的人忽然回報,前面的河水即將暴漲。韓琦急忙命令準備船隻渡河。果然河水波濤洶湧,波浪像山一樣高,船隻快要淹沒,隨行的人都大為驚恐。這時忽然有一條神龍,在河的上流截擋大水,河水立刻平定下來,直到韓琦一行人安全渡河以後,神龍也就離去了,這時河水仍然漲得和先前一樣。

苟或非義而動,背理而行

如果有人違反道義而動惡念,違背道理而做惡事。從這一節到「死亦及之」,是詳細說明作惡招禍的事。古人說:「人的性情就像水一樣,社會上的規矩、禮法就是隄防,隄防如果不堅固,必定會崩潰,水就到處奔流;人的性情如果不加以控制,那就必定會混亂而沒有紀律。所以要去除情欲,息滅妄心,禁止邪惡,不可以有一點點姑息,而忘記了規矩。」

【故事】索靖虛非常好學,沒有答應州郡的邀請,太守陰澹曾經親自去拜訪他,與他談了一整天而忘了回家。太守回去之後感嘆地說:「世人所認為的富裕,並不是本性中的富貴,而是眼睛喜歡看五彩美色,耳朵沉溺於美好音聲。索先生放棄眾人所喜歡的,而喜歡眾人所放棄的義理;雖然身居塵俗之中,但心念卻安住在義理上,哪會因為外境而動搖他的心念。」索先生對於義理看得非常清楚,所以能夠守住它、依循它,這是出於自然的表現。

以惡為能

以行惡為能事。這一句是專就人事上說的。人性本來是良善的,你卻以作惡為能事,這是失去性善的本體了。「以惡為能」這四個字,是千萬世以來大大小小的惡人造惡的根本,所以才列在諸惡之首。人縱然極為愚笨,也不會甘心成為惡人,但也沒有人不想成為能人,只因錯認這個「能」字,所以愈做就愈偏差。剛開始時說:「能幹的人有用,不能幹的人沒有用;能幹的人別人會害怕而不敢欺負,不能幹的人到處受人欺負。」等到久了之後,自己也知道所做的壞事,於是堂而皇之地以惡人自居,而且不再避諱了,並且還會以美名來自我文飾。

【故事】唐朝的魚思咺,為人非常機巧、聰明,武則天想製造一種小匣子,來讓人揭發陰私,工匠中沒有人能夠製造出來,但魚思咺卻造得很符合武后的旨意。後來有人在小匣子中投書密告,說魚思咺曾在揚州為徐敬業造過刀輪,用在戰場上衝鋒陷陣,殺傷許多朝廷官兵,於是他就被判處死罪。

忍作殘害

忍心去作殘害生物的事情。這一句是專就物命上說的。上天有好生之德,你卻忍心做出殘害眾生的事。殘害物命是最大的惡事,而動機若是出自殘忍心,那麼任意所至,就沒有一點惻隱憐憫之心了!諸善的根本就在於慈心,諸惡的根本則在於殘忍;去除殘忍而存留慈心,要成就聖賢佛仙的事功就在此處。貪生怕死、愛戀親人故舊、對於痛苦有所知覺,這些現象,動物和人類是一樣的。只是人類具有智慧,動物缺乏智慧;人類能夠說話,動物無法說話;人類的力量較強,動物的力量較弱而已。現代人要辦一餐食物,不止是殺一條物命,例如鳩鴿鶉雀之類,要殺十多條命才能做出一道肉羹;若是蚌蛤蝦蜆之類,要做出一道羹就須殺百條生命。又有愛好美食的人,有時從遠地得到珍禽異獸,有的要先準備等候烹煮,有的以活蟹放入酒糟醃漬,有的養魚製造美味,有的燃炭燒烤,有的刺血生吞,有的剖腹取幼胎來吃,有的剝皮剖殼,利用各種方法來造作殘害眾生的事,使其飽受煎熬。如果吃得飽就洋洋得意,若是稍微慢一點就怒罵廚子。我們只要深深體念,痛切思量,這實在是令人害怕、悲傷的事。

【故事一】許真君從小就喜歡打獵,有一天遇到一隻小鹿,就把牠射殺了。旁邊有一隻麋鹿,過去用舌舔小鹿,過了一段時間,小鹿並沒有活起來,於是悲傷得跳躍而亡。許真君就剖開麋鹿,看到牠的腸子寸寸斷裂,於是丟下弓箭,感嘆地說:「真是悲慘呀!天性的親情至愛,連動物也都到了這種地步。」於是他就出家學道,濟人利物,終於證得仙果。 </p>

【故事二】唐朝的張易之,製作了一個鐵籠,把鵝鴨放進裡面,從中燃起炭火來加以燒烤﹔旁邊還用一個飲器,裡面放進五味汁。鵝鴨繞著火來行走,口渴時就喝五味汁,汁喝完了又加火,最後牠們的毛都會脫落,而肉也都爛了,他就取下這些肉來吃。後來,他被宰相張柬之所誅殺。

陰賊良善

用陰謀來殘害善良的人。陰賊,就是以陰謀殘害他人。例如暗箭傷人,這是最難以防備的。而且人是我所害的,而我卻不用擔負害人的惡名,這種人比山妖水怪還要可怕。這種方法施加在一般人身上尚且不可以,若是加在善良的人身上,那就更不可以。因為善良的人是眾望之所歸,在一個國家裡,全國都會敬重;在一鄉之中,全鄉都會敬重,怎麼可以用陰謀來殘害他呢?

【故事】唐朝的李林甫,為人十分陰險,讓人難以捉摸,時常殘害善良的人,所做的惡事不勝枚舉。當他快要敗亡時,看見一個鬼類,長得牙齒像鋸子,手爪像鐵鉤,全身都是毛,眼睛像閃電,用手擊打他。過了不久,李林甫就七孔流血而死。死了之後,朝廷下令除去他的爵位,打斷棺木,斬殺屍體,並且將他的子孫流放到嶺南地區。到了宋朝淳熙初年,漢州的一位女子被雷電擊斃,身上有朱筆寫著:「李林甫為臣不忠,陰賊善良,三世為娼,七世為牛,報訖永墮水族。」

暗侮君親

暗中欺騙君王或父母。暗,是人所看不到的地方;侮,是欺騙。這句是專為喜好聲名及故意違反常情來表示自己高超的人而說的。君王和父母的恩德就如同天地一樣,如果領了君王的俸祿,卻怠忽職守、貪圖利益、徇私茍且,或是奸詐阿諛、任意欺瞞,這種存心不能夠讓君王知道的,就是暗中欺瞞君王。如果奉養不夠誠懇,立身處世品行不佳,或者掩飾對父母的違逆,這種存心不能夠讓父母親知道的,就是暗中欺瞞父母。不忠不孝的人,是有害教化、背離正道,死後會到酆都冥府去受刑,這是必然不可避免的事。

【故事一】明朝宣宗皇帝,喜好作詞賦詩,經常命群臣跟著唱和。某位學士自以為才學很高,每次奉旨作好詩,就說:「這麼好的詩,皇帝不但作不出來,連看也看不懂!」不久,因為詩中的字冒犯先帝名諱,語句涉及譏諷,犯下不敬的罪名,而被革除官職。

【故事二】有兄弟兩人,每五天為一輪,奉養母親。哥哥的家境比較貧窮,弟弟較為富足。哥哥奉養母親,連稀飯都難以供應。有一次輪到他時,缺少兩天的食物,就告訴母親先在弟弟家吃,以後他會補足。母親就前往弟弟家,說明哥哥的意思,但弟弟卻叫妻子把飯藏起來,堅決拒絕給母親吃,母親就流著眼淚回去。這時忽然雷電大作,把這對不孝的夫妻都打死。

慢其先生

輕慢教導我們的師長。所謂先生,就是傳授道理、教導學業、解除疑惑的老師。父母親生下我的身體,更須倚靠先生來成就我的學業,所以對他的尊敬要和對待君王父母一樣重要。現代人請老師教育孩子,往往只是流於形式,吝嗇錢財、欠缺禮數,甚至出言不遜,禮貌違反常態,故意輕視老師,這種人和禽獸並沒有差別。至於做先生的,是要開啟後輩的智慧,使他們做好人,甚至成聖成賢,這種陰德最大,怎麼可以接受了人家的酬金,卻放縱人家的子弟,而不嚴管勤教,致使子弟有不能成材的危險。甚至有的還代替弟子做功課,欺瞞他的父兄,只是為了貪圖財物衣帛,幫人賄賂買取功名,將來不知道要受到什麼樣的報應。

【故事】有一戶農家生了一個兒子,希望老師教導孩子讀書的心意非常地殷切,但他對待老師卻非常隨便,而且很不尊敬,提供的飯菜只有簡單的蔬菜,連禮金也給得很少。老師盡心地教了很久,孩子閱讀他人的文章,都能夠清楚地瞭解,但等到自己做文章時,就沒有一篇可取的,這實在是一件奇怪的事。後來,這個孩子只好從事農業,無法進取功名。

叛其所事

背叛自己所應該奉事的上級長官。所謂的「事」,是指下位者奉事上位的人。例如下屬對待長官、士兵對待將帥、僕妾對待主人,都稱為事。所謂的「叛」,不一定是很明顯的背叛違逆,只要是上級危急時不主動幫忙,利害關頭不去關心,就叫做背叛。

【故事】三國時代的呂布,奉事丁原就像對待自己的親長,後來卻替董卓殺害丁原。既然已經奉事董卓,並且發誓認他作義父,竟又替王允殺害他。後來他被曹操的軍隊捉住,曹操原想讓他活命留用,但是劉備卻說:「明公難道沒有看見呂布是怎樣對待丁原和董卓的嗎?」曹操醒悟,就下令縊殺呂布。

誑諸無識

欺騙愚昧無知的人。沒有見識的人,正是應當隨事提醒,要用義理來警告他,用善惡觀念來啟發他,使他能夠覺悟,不致因為迷惑而墮落。怎能因為他們容易欺騙而誑詐他們呢?《楞嚴經》說:「迷亂沒有知識的人,使眾生產生疑惑而誤導,死後應墮無間地獄。」

【故事】從前有三個人結伴同行,當走到河邊時正好河水暴漲,但舟卻停在對岸。其中一個較為愚笨,其他兩人就誘使他脫掉衣服,游到對岸取舟,傻子就在湍急的水流中出沒,獲得救渡之後,又撐著舟過來渡其他兩人。這兩個人登上舟後,傻子忽然腹痛要拉肚子﹔等他下了舟,另外兩人立刻向他揮手說:「天色已經黑暗,不能再等候你了!」於是就撐舟離去。不久,水流變急而把舟打橫,全都翻覆溺斃,而傻子在岸上卻是好端端的。

謗諸同學

毀謗在一起學習的人。同學之間的友誼,感情就如同兄弟,何況朋友是五倫之一,怎麼可以隨便加以毀謗,存著滿肚子的暴戾之氣呢?佛陀說:「朋友之間相處,彼此都有五件事情要互相關心:第一、彼此若是造作惡業,應當互相勸止﹔第二、彼此若有災難疾病,應該互相看顧調治﹔第三、彼此若有不為人知的秘密,不可以向外人說﹔第四、應當互相尊敬讚歎,不要斷絕往來,也不可以記怨﹔第五、彼此貧富不一樣,應當扶持幫助,不可以互相誹謗。」
【故事】宋朝的郭贄,剛剛開始作賦就頗有名氣﹔他的同學李勉卻因妒忌而毀謗他,因此連續參加考試都沒有考上。後來郭贄先考上,接著又考上貢生舉人,而李勉才以「明經」被選上。放榜當天,李勉非常慚悔地回家去。郭贄聽到了,就趕快把他追回來,於是才又考上。可見毀謗是無法損傷別人的,只會使自己變得刻薄罷了。

君子立身處世之道



流動的河水中含蘊著君子立身處世之道
它長流不息滋潤萬物 給大地帶來生命-好似有德
雖有百折千迴卻始終奔流向東方又好似有志
面對千尺絕璧一往無前又好似有勇
水流必下浩大無盡而不回返又似有道
清澈透亮萬物於水中都能洗去污穢潔淨自身又似善於教化
河水有如此之多之美德不正是君子立身處世之道嗎